提升退休金長期回報策略:擴大投資規模與比例的專家見解

提升退休金長期回報策略:擴大投資規模與比例的專家見解
在最近關於退休基金永續發展的討論中,專家們強調了提高退休基金投資規模和比例的重要性。在10月19日舉行的2024金融街論壇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主任吳建立強調,有效利用退休基金,可以將退休基金轉化為耐心資本。這種資本與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生產力高度契合。它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培育經濟新動能、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展望未來,應採取多種措施擴大退休金體係不同支柱的儲備,進而提高退休金的長期報酬率。吳成立提出,擴大基本退休保險基金投資規模與比重,提高基金整體收益率。進一步優化各類退休金投資政策,放寬投資比例限制,讓不同退休金類型在分散風險的同時提高長期投資收益。

退休金作為典型的長期資金,對更廣泛的經濟社會體系健康永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吳強調,退休基金如果合理利用,可以轉化為耐心資本,有助於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技術創新、培育經濟新動能。這與國際經驗相符,充足的長期退休基金供應可以透過私募股權和基礎設施投資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提供穩定且有吸引力的長期回報,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基本退休保險基金2023年受託營運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地方退休基金實現投資收益395.89億元,投資收益率2.42%。自2016年12月開始受託經營以來,累計投資收益達3066.71億元,年均收益率5.00%,超出平均最低保底收益率2.88%約2.12個百分點。但挑戰依然存在,當前退休金財富儲備不足以全面支撐經濟高品質發展。

吳建立指出,第一支柱儲備規模與潛在支出需求相比存在差距,第二、第三支柱發展有待改善。此外,退休基金持有股權資產比例較低,影響長期投資報酬率及退休金財富儲備。目前,退休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股權資產投資比例僅10%左右,明顯低於國際30%—50%的水平,退休金對股權市場的參與度不足。這降低了退休金的長期回報水平,阻礙了退休金財富儲備的積累,限制了居民充分分享股市升值的能力,從而削弱了股市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

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應採取多種措施擴大退休金體係不同支柱的儲備,並提高退休金的長期回報水準。吳強調,監管機構和市場投資主體需要合作,重點關注本金、回報、期限等固定要素。加強退休金財富儲備,主要發揮社保基金的策略儲備及資本市場穩定器作用。要協調政策,透過彩券福利基金、沒收資金、國營資產轉讓等方式,穩定財政金融收入管道,拓寬資金來源,加速社會保障基金發展。

同時,大力發展第二、第三支柱退休金,優化參與制度,適度放寬企業參與門檻,進一步鼓勵個人參與退休金計畫。研究第二、第三支柱融合機制,實現協調發展,提升第二、第三支柱退休金涵蓋面,改善各級退休金制度。

在回報方面,應優先考慮退休金盈餘累積的速度。截至2023年底,基本退休保險基金結餘超過7.8兆元,其中社保基金管理約1.8兆元,地方管理近6兆元,主要投資於銀行存款和政府債券,年收益率約2%。同時,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年化報酬率僅5%,收入差距龐大。對於地方管理的6兆元來說,這種收益率差異相當於每年額外增加1,800億元。

吳希望進一步擴大基本退休保險基金委託投資的規模和比重,提高基金的綜合收益。透過放寬投資比例限制來優化不同退休金計畫的投資政策,將使各種退休金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提高長期投資回報。

從期限來看,增強退休金的風險承受能力至關重要。吳指出,退休金等長期基金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這體現了長期期限和強大風險承受能力的力量,使基金經理能夠無視短期市場波動,利用這些波動進行逆向操作,實現超額收益。

加速建立退休基金管理機構長期考核機制,從三到五年的績效評估角度,夯實長期投資理念。這種做法將鼓勵更多機構投資者將長期資金配置到市場中。

最後,金融與產業的合作是解決退休金產業低獲利挑戰的關鍵。退休金金融透過提供財務支援、確保退休金支付和風險覆蓋服務來支持老年人和退休金行業。主要解決退休金儲備不足、退休金風險保障不足的問題。蔡希良認為,退休金融應反映長期累積、跨期支付、保值等本質特徵,增強消費意願,釋放銀色經濟潛力。

蔡建議優化政策設計,讓利害關係人積極參與,優化家族資產結構。在中國,儲蓄率仍然很高,這表明從一般儲蓄轉向退休金儲備的空間很大。鼓勵居民採取全面的財富管理思維並認識到退休金儲備的必要性至關重要。

擴大退休金金融產品範圍以滿足需求至關重要。儘管保險、銀行、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參與退休金融市場,但產品差異化仍不足。蔡主張金融機構發揮各自優勢,創新產品服務,追求差異化發展。加強退休金金融與退休金產業的互動可以克服低獲利挑戰。

他建議探索退休金融與養老服務結合、退休金融與健康管理相結合等模式。透過金融與產業的深度合作,可以有效解決退休金產業獲利能力低落的發展限制。
最後編輯時間:2024/12/16

Mr. W

Z新聞專職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