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迎春:下一階段貿易戰與保護主義產業政策
目錄
你可能想知道
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全球供應鏈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轉移?什麼是新的保護主義產業政策?
主要議題
過去幾年,美國在唐納德·川普(中國俗稱「川建國」)領導下實施了一系列關稅驅動的策略,旨在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並挑戰金磚國家等新興全球經濟夥伴關係。這些關稅不僅影響了中美貿易關係,而且還試圖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鞏固美國的經濟利益。
自川普首次實施這些關稅五年以來,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無可否認地發生了變化。儘管川普早期對戰略的描述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存在爭議,但他逐漸鞏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許多關稅政策在隨後的幾屆政府中保持不變甚至強化。
一個關鍵方面是全球供應鏈的動態性質。最初,專家們對將大量製造能力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可行性和實際影響進行了爭論,推測物流方面的挑戰可能會阻礙這種轉移。然而,某些行業,特別是技術和製造業,確實見證了向東南亞的轉移,改變了全球貿易格局,儘管並沒有像一些人擔心的那樣完全破壞全球供應鏈的穩定。
中國的出口反映了這些變化。儘管美國市場份額下降,但中國對東協等地區的出口卻呈現成長,體現了貿易夥伴關係多元化的戰略支點——這是當前經濟環境下不可避免的適應。
新的政策聲明威脅要對任何挑戰美元在國際貿易中霸主地位的金磚國家徵收更高的關稅,這體現了川普所倡導的對貨幣主導地位的強硬做法。儘管如此,中國的戰略金融舉措,例如在中東發行債券,旨在擴大其經濟足跡,創造複雜的投資管道,使其在地緣政治舞台上佔據有利地位。
這種激進的貿易立場也標誌著產業政策轉向新的保護主義。這種範式強調政府有針對性、有選擇性的干預,以培育人工智慧和再生能源等特定產業,並指定它們進行優先發展,以確保國際競爭力。此外,生物科技、資訊科技、節能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受到大力保護與激勵,渴望佔領未來科技前線。
此外,政策工具包不同於傳統的關稅和配額,擴展到國家援助、政府採購優惠和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這些措施對進口設置了複雜的壁壘,使全球化的某些方面倒退,並促進了國內工業的復興。
然後...
展望未來,保護主義政策與全球合作經濟戰略的並存為進一步探索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舞台。未來調查的關鍵領域包括美國技術進步與全球同行的相互作用,具體體現為《CHIPS 法案》等重大法案的通過。旨在增強半導體能力的有意舉措凸顯了保護國內產業同時試圖減少競爭威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競爭威脅)的迫切性。
同時,中國的當務之急是維持和擴大其創新驅動的成長。儘管半導體或人工智慧競爭領域存在挫折,但透過增強創新能力來追求新的成長軌跡是一條不容談判的道路。因此,重點必須仍是建立一個有彈性的國內市場,同時培養能夠駕馭複雜的全球經濟格局的國際聯盟。
隨著經濟氣候的變化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演變,了解通貨膨脹、財政政策和解決赤字仍然至關重要。利用貨幣理論的見解,美元購買力的穩定仍然至關重要,川普提議的提高關稅只是潛在的試探機制,而不是最終的行動,衡量國際社會對美國經濟主張的反應。
最終,在這個微妙的全球經濟領域中航行需要各國制定客製化策略,同時保持敏捷性。隨著全球經濟聯繫的起起落落,脫鉤的說法仍然是試探性的。因此,隨著新經濟範式的展開,推動創新、確保基礎經濟穩定和培養建設性全球夥伴關係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