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衰退:在全球緊張局勢下,七月份活動下滑
前言
在七月,中國的製造業經歷了一次超出分析師預期的顯著收縮,標誌著連續第四個月的下降。在經濟增長放緩、中美關稅緊張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降至49.3。此下降是自四月以來長期收縮趨勢的一部分,突顯出中國經濟持續面臨的挑戰。
懶人包
七月份的製造業收縮顯示中國持續面臨挑戰,加上經濟放緩和未解決的美國貿易問題。PMI降至49.3,強調了持續的收縮。
正文
中國七月份的製造業活動再次未達預期,延續了四個月的下降趨勢。根據路透社的調查,官方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下降至49.3,低於預測的49.7。這個持續低於50點的水準反映了製造業的收縮,而非擴張。
這一持續收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上海 Tidalwave Solutions 的高級合夥人 Cameron Johnson 所述,天氣相關的挑戰以及訂單戰略性地轉向低關稅國家如越南,對於降低的 PMI 有貢獻。生產轉移預計將穩定接下來一季度的出口數據,同時與美國的關稅重新談判繼續進行。
自四月以來,兩個世界領先經濟體之間的重大貿易緊張局勢正在醞釀,雙方對彼此的商品加徵超過100%的關稅。儘管在五月達成了暫時停火,實際關稅率降至約43%,但該協議預計將於八月中旬到期。儘管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了高層會談,但未宣布延長停火,使得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與此同時,美國與越南簽訂了一份貿易協議,規定對製造於其他地方並經由越南進口的商品徵收40%的關稅,對製造於越南且運往美國市場的商品徵收20%的關稅。
進一步了解中國最新的 PMI 數據,顯示出七月就業、新訂單和原材料庫存等子指數的收縮。就業指數微升至48,而新訂單大幅下降,表明潛在的長期挑戰。
國家統計局將七月的 PMI 下降歸因於淡季效應和惡劣天氣條件,包括極端高溫和暴雨干擾生產活動。遺憾的是,這些天氣條件還導致了人員傷亡,北京因暴雨導致30人死亡。
高盛的分析師強調了系統性的經濟問題,如反內卷化政策,旨在減少過剩產能,這些政策正在影響製造業。製造業 PMI 顯示產出和庫存減少,但價格上升,而受天氣影響,建築業 PMI 下降。
六月的數據顯示,出口按年增長5.8%,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對美國出口的減少。然而,GDP 增長從第一季度的5.4%放緩至第二季度的5.2%。非製造業 PMI 也反映出放緩,降至50.1。
這些數據與下半年經濟放緩的預測一致。住友三井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秦勇指出,企業已經增加了訂單以對沖關稅不確定性,在當前情況下進一步增加訂單的動機有限。勇強調,從八月開始,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尤為明顯。
然而,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即使增加對人口增長的補貼,中國領導人也沒有明確表示將啟動重大經濟刺激措施。
如果美中貿易談判取得良好進展,壓力可能減少,政策干預也可能減少,正如美國銀行的分析師指出的那樣。最新的政治局會議的簡報沒有提及可能的降息和額外的房地產市場支持,而是強調了與地方政府債務相關的風險。
關鍵洞察表
方面 | 描述 |
---|---|
PMI 下降 | 七月的 PMI 為49.3,反映自四月以來的持續收縮。 |
天氣影響 | 極端天氣導致生產放緩和人員傷亡。 |
美中關稅 | 未解決的關稅加劇了經濟放緩。 |
出口趨勢 | 儘管面臨美國貿易緊張局勢,出口在六月增長了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