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104釋出半導體人才報告:產業面臨三大挑戰
前言
半導體產業正在經歷一場變革,由技術整合和應用所驅動。在28日,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和104人力銀行推出了一份完整的半導體人才報告。這份文件分析了後穆爾時代的人才新需求和進步機會,從產業趨勢到招聘需求和薪資結構,提供了對產業、學術界和政府的戰略見解,以增強人才發展和組織實力,作為未來進步的前瞻性和可行性藍圖。
懶人包
工研院和104的半導體報告針對三大產業挑戰: 關鍵技術人才的缺乏、薪資差距和技能需求的變化。公司現在尋求具有多學科整合、國際視野和產品化能力的人才。
主體
半導體產業,現代科技的基石,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折點,擁抱技術融合和應用創新的雙軸。最近,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與104人力銀行合作發表了一份重要文件:半導體人才報告。在這快速發展的領域中,該報告對當前和未來的人才需求進行了詳細分析。
首先,報告承認在關鍵技術人才上存在顯著的短缺,在人工智慧(AI)應用、新興科技和系統整合功能等領域尤其明顯。隨著產業加速進入新領域,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差距變得尤為明顯。
其次,報告指出,薪資差距和招聘競爭加劇的問題惡化。這些因素共同增加了人才留任的挑戰,敦促公司在薪酬結構和競爭策略上創新。
第三,技術職位需求的性質明顯轉變。僱主越來越重視具備跨學科整合、國際視野和強大產品化技能的人才。這與產業對更具適應性和全球競爭力的個體需求一致。
截至2025年5月,半導體產業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職缺水平,目前勞動力不足約34,000個空缺。由於技術門檻高和培訓週期長,生產、研發和技術維護角色中的關鍵壓力點仍然存在,突顯出這些領域的嚴重短缺。
具體角色如技術操作和維護,需求顯著上升,從2023年10月的4,300個職缺增至2025年5月的9,000個,增長67%。這反映了先進製程和包裝線的擴展,提升了對熟練工人的需求。
報告詳述了技能要求,指出操作員工需在故障排除和維護方面表現優秀,而研發人員預期能在電路設計、IC開發和驗證方面精通。有趣的是,相當比例的操作角色(58%)和製造角色(38%)不要求特定教育背景,顯示在人才招聘上較研發角色有更靈活的辦法。
在財務薪酬方面,類比IC設計工程師、資訊軟體系統和研發等高需求職位的年薪中位數始終超過百萬,突顯高水平技術職業的競爭優勢。
總結來說,高薪資與技術門檻、實際經驗和未來增長潛力之間的關係顯而易見。這突顯了增強高階人才供給和系統性培養的必要性。
工研院副院長蘇孟宗認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轉型的門檻,隨著AI進步和全球化供應鏈重塑人才期望。該報告將工研院的研究和104的就業市場情報結合起來,目的是製定一個前瞻性和基於證據的人才生態系統藍圖,使台灣在全球人才發展中不僅在技術領導力上成為基準。
報告也描繪了更新的半導體產業「理想人才」畫像,強調誠信、問題解決、積極主動、跨域整合和國際流動性成為未來的關鍵屬性。堅韌和果斷等個人特質對在高壓和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導航至關重要。
在戰略方面,報告提供了可行的建議,比如實施跨國輪調計畫和引入AI應用導向的團隊結構以加強產品部署,以及推動雙軌職業體系以增強技術人才留任。此外,它還倡導指導、跨部門專案以及學術界與產業合作,以深化實務培訓和關鍵技能發展,從而增強組織的韌性和靈活性。
關鍵見解表
層面 | 描述 |
---|---|
關鍵事實1 | 技術人才的嚴重短缺,突出需求-供給間的缺口,特別是在AI和新興技術方面。 |
關鍵事實2 | 公司面臨加劇的薪資競爭,需創新策略以保留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