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壽險公司利用準備金資本以減輕匯率上升造成的外匯損失
目錄
您可能想知道
- 為什麼台灣的壽險公司釋放了如此大量的準備金資本?
- 資本重新配置如何影響保險公司的財務穩定性?
主要主題
近幾個月來,新台幣(TWD)匯率大幅上升,四月和五月上升超過10%,為台灣的壽險業帶來了重大匯兌風險。這一意外升值導致潛在的外匯損失,促使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FSC)實施了一項臨時措施,允許壽險公司釋放部分負債準備。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授權十一家壽險公司釋放巨額的3072億新台幣準備金。在這些釋放出的資本中,大約80%被分配到外匯準備,用以對抗迫在眉睫的匯率風險。知名公司如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和南山人壽領導了首次準備金釋放的浪潮。
這些公司共同將26869.3億新台幣準備金重新配置到外匯波動中,並將變更應用於六月的財報中。包括台灣人壽和凱基壽險在內的第二批企業釋放了3853億新台幣,這些資本已在七月的財報中體現。
根據FSC保險局發言人郭坤仲表示,打算在六月釋放準備金的保險公司須於七月21日前申請,隨後數月有相似流程。此臨時措施將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前持續生效,允許保險公司在波動的外匯匯率中保持運營彈性。
解構外匯資本分配,信光人壽處於領先地位,達到6110億新台幣,其次是富邦人壽達5612.7億新台幣,國泰人壽達5084.8億新台幣。貢獻較少的公司則包括凱基人壽、台灣人壽及其他公司。
根據保險局6月30日的數據公告規定,獲批釋放準備金的公司可以選擇將資金重新引導至外匯準備或稅前利潤,並且必須在其半年報和年度財報中披露這些重新配置。
目前的公告顯示,累計有2549.41億新台幣被添加到外匯準備中,被稱為
最後編輯時間:202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