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原生交易者如何在比特幣去槓桿事件中超越傳統金融
目錄
您可能想知道的事情
- 是什麼導致歷史上最大單日比特幣去槓桿化?
- 加密原生交易者如何不同於傳統金融地改變比特幣市場?
主要主題
最近的比特幣去槓桿事件標誌著加密貨幣市場中最顯著的金融變化之一,主要是由加密原生交易者而非傳統金融(TradFi)機構驅動的。這標誌著**空前的未平倉合約減少**,從700億美元降至580億美元,或從560,000 BTC降至481,000 BTC,是有史以來最大美元計價的下降。
去槓桿的規模最好通過未平倉合約(OI)的鏡頭來理解,反映了未結期貨和永續合約的價值。*Glassnode的數據顯示*,在拋售之前,比特幣的未平倉合約處於歷史高點,相當於560,000 BTC的期貨頭寸。去槓桿後,這些數字大幅下降,顯示出對市場的強烈影響。
比特幣價格波動在塑造美元計價OI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需以BTC為基礎進行評估以準確理解事件的規模。基於BTC的這是繼2020年3月COVID崩盤之後的第二大事件,Glassnode顯示僅一天內現金流失超過100億美元。*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因為儘管2020年3月崩盤時比特幣價值較低,但最近的價格使這一事件在名義上變得巨大。
分解交易所數據顯示,經常受機構青睞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等傳統場所以及其未平倉合約變動很小。然而,對於**幣安來說,情況劇烈不同,OI跌至谷底**,顯示出加密原生流動性而非傳統金融是主要驅動力。這種區別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突顯出加密原生實體在數字資產領域中新興的穩健性和影響力。
加密貨幣市場歷來看到這種短期衝擊與更深層市場的底部一致。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2020年初大流行的影響,中國的採礦禁令,或2022年底的FTX事件。這些事件往往為隨後的市場復甦或交易動態的變化奠定基礎。
放眼更廣泛的九月份交易格局,我們觀察到了一種放緩趨勢,現貨和衍生品合計交易量下降17.5%,降至8.12萬億美元,打破了連續三個月活動增加的趨勢。這種忽冷忽熱的交易量趨勢已連續四年於每年九月份出現。
有趣的是,即使衍生品市場份額下降,未平倉合約卻創下了記錄高峰,顯示出一種在收縮中矛盾的構築現象。山寨幣表現不一,其中像在CME上交易的SOL和XRP顯示出對比特幣和以太坊期貨與利息大幅增加。
在Stellar (XLM)的例子中,儘管市場波動,它仍保持在0.33美元左右的顯著支撐,這是一個關鍵支點,可以支持上漲。它被納入新的金融產品中,激發了專業領域的交易興趣。
關鍵見解表
方面 | 描述 |
---|---|
最大去槓桿 | 從比特幣OI中抹去100億美元;創下最大美元減少紀錄。 |
加密原生影響 | 由加密原生交易者而非機構流動所驅動的大規模平倉。 |
後續情況...
隨著加密貨幣格局中這類變化的出現,探索加密原生交易力量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變得至關重要。理解加密原生平台和TradFi環境之間的區別對理解市場動態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的技術進步和監管見解可能進一步定義這些關係,最終影響金融生態系統。
在加密領域持續的探索將是關鍵,因為該行業正在超越傳統金融環境擴展其視野。